一国三公

一国三公拼音:yī guó sān gōng

一国三公的故事

【一国三公成语释义】比喻国家或政权不统一,政出多头,令人无所适从。公: 春秋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

【一国三公典故出处】《左传•僖公五年》。

【一国三公成语故事】舂秋初年,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攻克骊戎(古民族名,生活 在今陕西临潼一带),夺得了美女骊姬,带回晋国后便立为夫人。细1姬年轻 美貌,深得晋献公的宠爱,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奚齐与卓子;再加上前面几位 夫人生的申生、重耳、夷吾,这样晋献公就有了五个儿子。由于晋献公年老 昏庸,再加之丽姬善于逢迎献媚,献公竟想废去嗣立多年的太子申生,而改 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但是骊姬害怕群臣不服,又担心申生有两个异母兄弟重 耳、夷吾相助,斗不过他们,于是便一边故作姿态劝献公以大局为重,不要改立太子,一边又设计把申生、重耳、夷吾三人从献公身边支使出去,使他 们父子之间的感情疏远。昏庸的晋献公终于听骊姬的话,派太子申生坐镇曲沃,要重耳、夷吾去分管边远的荒地蒲邑和屈邑。公元前657年,晋献公命令大司空士为(音wei伟)替重耳、夷吾在蒲、屈两地筑城。贫猜透獅姬 必有阴谋,也看出献公已有改立之心,于是就胡乱凑些木材,堆土筑墙, 草草完工。城筑得不坚固,夷吾把这件事告诉晋献公,晋献公派人把十芄责 备了一番,士芜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嘀咕:“《诗经》上说:‘以德团 结就是安宁,儿子就是一座大城。’照现在的情势发展下去,日后难免不会 发生为争夺君位而骨肉相残的事。依我看来,也许不用三年你就得发兵攻打 蒲、屈,筑那么坚固干什么呢?” 士英回到府中,还赋诗道:“狐裘尨(音meng萌)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思是说:这个国家纷乩的局面, 就好像几张狐皮做成的皮袍一样,毛色杂乱。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指晋献公、重耳和夷吾),你要这样,他要那样,叫我听谁的好?

果然,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听信獅姬的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并诬重 耳、夷吾为太子同党,发兵攻打蒲、屈。重耳、夷吾被迫流亡国外。最终骊姬的儿子奚齐做了晋国的太子。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十一岁的奚齐继位,不久即被大臣里克杀死。

骊姬也在此后不久被里克等逼得投河自尽,夷吾做了君主,史称晋惠公。此 后晋国内乱不息,公元前636年,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帮助下,打败了 夷吾,回国做了晋国君主,史称晋文公,才彻底结束了晋国内乱,使之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后来,“一国三公”被引申为成语。

一国三公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