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拼音:zì zhī zhī míng

自知之明的故事

【自知之明成语释义】比喻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知:了解;明:清楚,看清事物的能力。

【自知之明典故出处】《新唐书》,又见于《贞观政要》。

【自知之明成语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经常与群臣谈笑风生地议论朝政。有一次,他同大臣们议论起弓箭来。他说;他自幼喜欢弓箭,得到了十张良弓,就自以为再好不过了。可是给造弓的工匠一看,回答却是“皆非良材”。询问其故,工匠说:“木心不直,纹理偏斜,发出去的箭就不走直道。”

李世民说到这里,承认自己没有高明的辨别弓的本领,并感慨地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偏知乎!”意思是说:我前半身跃马疆场,以弓箭统一了天下,但对弓箭也还没有透彻了解, 何况对于世界上这么多的繁杂的事物呢,要想都了解那是难以办到的啊!

所以,唐太宗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之谈:“人,苦不自觉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最怕的是缺乏自知之明。

《老子》三十三章,也有过这样的记载:“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正确估计和了解别人的人就是有智慧,能正确地了解和估价自己的就是聪明;能够战胜别人的就是有力量,能够克服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的人才是强大。

自知之明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