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

飞蛾扑火拼音:fēi

飞蛾扑火的故事

【飞蛾扑火成语释义】比喻自取灭亡。飞娥:昆虫,多在夜间活动,常飞向灯光;扑:冲向。

【飞蛾扑火典故出处】《梁书•到:说传》。

【飞蛾扑火成语故事】到溉(音gai概),是梁朝时候的人,他的孙子到荩(音jin尽)聪颖刻苦,自幼就能诗文。有一次,梁武帝萧衍看到了荩写的诗文, 很赞赏,便同到溉幵玩笑说:“荩定是才子,翻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 ”说罢,又即兴写了一首“连珠”(古时一种诗体)给他,其中前四句是:

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

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研:同砚;腾:传播,书写;飞蛾:这里借指砚台和毛笔。

这四句诗的大意是:砚台磨出墨汁来写字,飞动起毛笔的奄锋来写书信文章。这毛笔、砚台就像是飞蛾投火一样,自己毁掉了身子也奄不吝惜。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从后两句诗引出“飞蛾投火”或“飞蛾扑火” 这个成语。

飞蛾扑火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