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聊赖

百无聊赖拼音:bǎi wú liáo lài

百无聊赖的故事

【百无聊赖成语及其解释】比喻情感找不到依靠,精神空虚。聊赖:依靠,寄寓。

【百无聊赖成语典故出处】三国魏蔡琰《悲愤诗》。

【百无聊赖寓言成语故事】它是一首自叙身世遭遇的述事长诗。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父亲蔡邕是汉末有名的专家学者,以好文章闻名遐迩。蔡琰才华横溢,深通乐律。但她一辈子历尽战争颠沛,遭遇极为苦难。蔡文姬十六岁,嫁与河东的卫仲道。没多久仲道死,文姬无子嗣,归母家常住。这时候,凉州军伐董卓凭借着羌、汉豪强的实力,率兵进到洛阳,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公元190年,董卓焚烧洛阳,逼令献帝君臣及老百姓十余万人迁到长安,沿路抢夺杀俘,中原二百里内复没有人烟。自此几年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相互之间攻杀。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杨奉、董承等引进南匈奴的部队,击破李傕、郭汜。蔡文姬大约一开始是被董卓的部队抢掠,后在兴平二年的战争中为南匈奴人所掳,第二年入胡,和匈奴人结了婚以后,在匈奴人中居12年时间,生二子。中原地区平定后与蔡邕有深交的曹操,闻知蔡邕的女儿的下落,就外派大使带了黄金白银白璧去赎出她,再婚董祀,董祀是曹操的同郡人,官屯田都尉。文姬归汉后,“伤感离乱,追怀悲痛”,而写出这首用辛酸泪浸满的诗。诗从董卓造反写起,述事了自个被俘虏入胡,在南匈奴的日常生活及其别子归汉、还家再婚的经历和悲痛的心情。从述事的内容看,原诗可分成三大段。首段叙写被掳遇难的缘故和经历;第二段主要是写了蔡文姬在南匈奴思念故乡之情和荣幸归汉时母子惨重的告别场景;第三段写返乡后眼见着家乡的荒芜,家人死尽,精神遭到的摧残。诗的第三段末尾有那样几句话:

为复彊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

颠沛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彊:同“强”,勉勉强强;托命:再婚;新人:指董祀;勖(音“序)厉:勉励;鄙贱:低贱;捐废:丢弃。

这几句诗的大概的意思是:在别人的安慰下自个才勉勉强强活著,但是那样活著又有哪些快乐呢?自打再婚董祀以后,自个竭尽所能地勉励自己。我是经历长久颠沛被别人忽视的人,经常担心再被别人丢弃。

之后,大家将“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这两句诗简化引申为“百无聊赖”这一成语。

百无聊赖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